一旦美俄打起来,世界会如何?不出意外仅2种结局,没有赢家
有人好奇:如果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军事巨人真的撕破脸皮,爆发直接军事冲突,我们这个地球会变成什么样?翻翻历史书,看看地缘新闻,再分析分析双方的军事底牌,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——不出意外,只会有两种结果,而且哪一种都算不上好。
有人好奇:如果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军事巨人真的撕破脸皮,爆发直接军事冲突,我们这个地球会变成什么样?翻翻历史书,看看地缘新闻,再分析分析双方的军事底牌,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——不出意外,只会有两种结果,而且哪一种都算不上好。
俄罗斯历史上总想和欧洲搞好关系。三百多年前彼得大帝就派人去荷兰学造船,后来苏联解体后也试过加入北约。但欧美国家一直防着他们,觉得俄罗斯地盘太大不好控制。现在美国想拉俄罗斯对付中国,俄罗斯当然愿意接这个茬。
近日,在美国白宫新闻简报室的屋顶上,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对着底下一众记者,手指北草坪,比划了个火箭发射的手势,还面带笑容地宣称要在那儿建造“核导弹”。就这么简简单单一句话,不仅美国网友瞬间炸开了锅,哪怕咱们远隔太平洋,也不禁要琢磨琢磨:当核按钮这样关乎全球安危的
冷战,在传统叙事中,常被描绘为民主力量与不断扩张的共产主义威胁之间的大国较量。然而,如果这种传统叙事存在根本性谬误呢?在近期《雅各宾广播》播客《直面资本主义》中,维韦克·奇伯尔与梅丽莎·纳舍克深入探讨了美国帝国的崛起,以及美国如何利用冷战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资本主
当前,许多关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的提议都借鉴了现有的核治理机制。2025年5月,兰德发布了题为《核历史对人工智能治理的启示》(Insights from Nuclear History for AI Governance)的报告,探讨了如何从核治理中汲取经验,以
美国前国务卿贝尔纳斯退职后写了一本书,题为《老实话》。这本书中国已经有了不止一个译名,或作《美苏外交秘录》,或作《美苏外交内幕》,或作《美苏外交纪实》,秘录内幕和纪实都是老实话的意译。前不久笔者参加一个宴会,大家谈起贝尔纳斯的书,谈起这个书名。一个美国客人笑着
1945年5月8日,伦敦街头挤满欢呼的人群,丘吉尔却在阳台上眉头紧锁。
其实,在缺乏信史记载的先秦时代,夏、商、周所代表的从部落联盟到诸侯封建的统治制度,虽然远不如秦朝的郡县制严密,但也可以视为一种分分合合,只是合得没有那么紧密罢了。
5月19日播出的《这就是中国》节目中,有观众提问,今天在科技和军事的领域,美国仍主导部分核心技术,而在美苏争霸的过程中,苏联因为军备竞赛被拖垮,那么我国在以举国体制攻坚“卡脖子”技术时,应注意什么问题来避免重蹈苏联的覆辙?
学历史时,不少学生盯着课本里简练的文字直犯难:明明每个字都认识,可怎么连起来就像解密码似的,总觉得漏了点啥?别着急,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其实是个“宝藏盒子”,表面看着简洁,里面藏着不少“实用功能”。
在同盟国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,中俄两国于2025年5月9日发表重磅声明即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》,用长达3000字的体量共同展现出反对美国对中俄两国“双重遏制”的姿态,同时揭露出后冷战时代以来美国加速破
1933年,苏维埃政权已经成立16年了,美苏关系也冷了16年。然而,那一年,身患残疾、坐着轮椅的罗斯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,美苏关系即将改写。
从单细胞生物到智慧生命、从动物世界到人类社会,生命进化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,武力从来都是生存的根基、地位的保证。
1960年-1970年,中国人均GDP在85美元-113美元之间,同期非洲最落后的津巴布韦和赞比亚,人均GDP是中国的三倍。然而就在这个十年,中国拥有了两弹一星,
1945年,二战的硝烟尚未散尽,两支红蓝铅笔就已在世界地图上写写画画,整个世界成了美苏两大国的角力场。手起笔落间,柏林一分为四,德国同样被一分为四,后来终究还是逃不过一分为二的悲剧。苏联一句三八线,美国一句北纬17度线,朝鲜和越南两个原本完整的国家,在美苏的操
当前中美对抗,关税战愈演愈烈,冲突升级,本质上属于大国博弈,极限施压,与60多年前的古巴导弹危机极为相似,或许会走向相似的结局:
当美国F-47还在设计图上给垂尾打马赛克遮羞时,成飞的歼36已经用三台发动机的轰鸣声撕碎了西方的傲慢——2025年4月5日最新试飞画面显示,这架六代机以无垂尾飞翼布局在成都上空划出三道湛蓝尾焰,硬生生把美苏三发战机的失败史碾成渣。苏联雅克-38坟头草都三米高了
20世纪70年代,美苏之间的冷战氛围愈发紧张,双方在科技、军事等多个领域展开全方位的竞赛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苏联将目光投向了地球内部的探索,期望通过科拉超深钻孔项目取得突破性的成果,从而在美苏竞争中获得优势。科拉超深钻孔项目的选址定在了北方的科拉半岛。为了确保项
《被遗忘的倒霉蛋》讲述了美国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次,也是唯一一次并肩作战的历史。1943 年,为配合西线诺曼底登陆,美国向苏联提议在东部战场开辟空军战线,双方在苏联控制的波尔塔瓦地区(今属乌克兰)建立了三个空军基地。
他们认识到,突破海底地壳将面临诸多难以克服的流体动力学难题。经过慎重考虑,苏联决定调整方向,启动了“科拉超深钻孔”计划。1970年,苏联政府正式批准了这一计划。该计划旨在在地球表面开设深孔,深入地球内部探索奥秘。